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河南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
 河南,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。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、黄河中下游,处在东经110°21′ ~116°39′,北纬31°23′~36°22′之间,东西长约580公里,南北长约550公里。全省土地面积1 6.7 万平方公里(居全国第17位,占全国总面积的1.74%),2008年底河南总人口为9869万人,常住人口9360万人。河南东接安徽、山东,北界河北、山西,西连陕西,南临湖北,呈望北向南、承东启西之势。省会是郑州。现任省委书记是徐光春,现任省长是郭庚茂。
 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。4000多年前,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,故简称“豫”,且有“中州”和“中原”之称。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,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。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,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,先后有夏、商、西周(成周洛邑)、东周、西汉(初期)、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、隋、唐(含武周)、五代、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。中国八大古都中,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,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、商都安阳、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。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,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,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,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。
  河南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,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。河南省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斤,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,不仅解决了河南这一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吃饭问题,而且每年要外调大约二三百亿斤粮食支援外省;河南2008年GDP达到18407.78亿,连续近十年居全国第五,仅次于广东、山东、江苏和浙江,人均GDP跃居全国第17位,成为新兴的经济大省;近年来,河南工业由弱变强,2007年工业利润超过浙江跃居全国第四,河南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阵营,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;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铁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,河南很多城市也因此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;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,也是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,由其所形成的“郑州价格”是世界小麦、棉花和白糖等大宗商品的主要参考价格之一。
  少林寺、龙门石窟、黄帝故里、清明上河园、殷墟和云台山、红旗渠、白云山、伏牛山、石人山、鸡公山是河南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。

  “中国八大古都”,河南有其四:郑州、洛阳、开封和安阳。他们都是河南著名的旅游城市。
嵩山——位于登封附近,是五岳中的中岳。
少林寺——位于嵩山,少林武功的发源地。
龙门石窟——在洛阳附近,2000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白马寺——在洛阳附近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,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。
关林——位于洛阳关林镇,是关羽首级埋葬之处。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,是中国唯一的“冢、庙、林”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。
鸡公山——位于信阳市南部省界的避暑名山。是中国四大避暑圣地之一。
花洲书院——位于邓州,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发源地。
殷墟——商朝的都城文化遗址,现在建有殷墟博物院。2006年7月13日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石人山——位于平项山市鲁山县,地处伏牛山东段,总面积达268平方公里,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.1米。石人山古称尧山,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。战国时墨翟降世于尧山脚下。
云台山——位于焦作武陟县境内,以独具特色的“北方岩溶地貌”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。同时又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国家AAAAA级景区、国家地质公园、国家森林公园、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、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。
重渡沟——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境内,国家AAAA级景区,有“北国水乡”之誉。
洛阳是中国牡丹的故乡,相传武则天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,因此在洛阳落根,被洛阳的魏、姚等家族培育出“魏紫姚黄”等各种品种,在洛阳发展壮大。欧阳修云:“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”。洛阳从1983年开始每年在花开时节举办“洛阳牡丹花会”。
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苏东坡云:“淮南茶,信阳第一。”信阳市从1992年起,每年在采茶时节举办“信阳茶文化节”。
河南博物院——前身是冯玉祥于1927年倡导筹建的位于开封的河南博物馆。1990年代时在郑州建设新馆,经过对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的合并后,取名为“河南博物院”。
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


  近现代
  在20世纪,随着平汉铁路(1906年通车)和陇海铁路(1910年开封到洛阳段通车,1918年修到徐州,1925年修到海州,1927年到灵宝,1935年修到西安,1937年到宝鸡,1945年到天水,1953年到兰州)的陆续修通,河南又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。
  北洋军阀时期,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。1926年,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,进驻河南。1930年,蒋介石和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之间展开大规模内战──中原大战,河南是主要战场。蒋介石的中央军大获全胜。1932年,上海一二八事变后,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。1928年-1932年期间,共产党的张国焘、徐向前等人在大别山区开辟武装割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,一度威胁武汉。新集(今新县)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,红军的第一架飞机“列宁号”在此诞生。
  1938年6月,日军攻占开封后,国民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进攻郑州、武汉,但也造成河南、安徽、江苏三省40余县成为黄泛区,480万人倾家荡产。
  1954年,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。1950年代初还短期存在过平原省,包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,省会新乡,1952年撤销。
1958年4月20日,在遂平县成立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─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,掀开了大跃进的序幕。在随后的三年大饥荒中,河南也是损失最惨重的省份,估计有几百万人死亡。
  1975年8月,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,驻马店地区板桥、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,以及数十座中小型水库同时垮坝溃决,造成29个县市被淹,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,1100万人受灾,24万人死亡,倒塌房屋596万间,冲走耕畜30.23万头,猪72万头,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。
  河南省面积为16.7万平方公里,在全国列第17位。接邻省份为安徽、山东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和湖北。
  河南地形复杂,地势西高东低。北部为太行山余脉,西部为秦岭余脉,南部为大别山,中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里的伏牛山,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。河南分属四大流域,北部为海河流域,中部为黄河流域,西南为长江流域,东南为淮河流域。气候上北部为中温带,南部为暖温带。河南自古以来就气候湿润,适合人类居住。
 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。已发现的矿种达102种,其中名列全国首位的有天然碱、钼、蓝石棉等;名列全国前10位的有铝、钨、金、锑、煤、石油、珍珠岩、膨润土、硅石等。此外,还有储量丰富的稀有金属。
  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、黄河中下游,处在东经110°21′ ~116°39′,北纬31°23′~36°22′之间,东西长约580公里,南北长约550公里。全省土地面积1 6.7 万平方公里(居全国第17位,占全国总面积的1.74%),2008年底河南总人口为9869万人,常住人口9360万人。河南东接安徽、山东,北界河北、山西,西连陕西,南临湖北,呈望北向南、承东启西之势。省会是郑州。现任省委书记是徐光春,现任省长是郭庚茂。

  河南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,2004-2008年GDP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五位。1979-2007年29年,按绝对数比较,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92.43倍;按不变价格推算(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),GDP年平均增长率10.9%,增长速度次于内蒙、江苏等六省区居全国第七位。1978-2008年,除13个年份以外,其余17年份GDP年增长率均高于10%,GDP增幅最高年份为1983年,年增长率达到23.8%。河南的农业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,第一产业总量仅次于山东省,居全国第2位。1978年以来河南省GDP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9位,2004年升至稳居第5位。1991年河南省GDP突破1千亿元,2004年突破1万亿元。河南省GDP人均值,1989年突破1千元,2005年突破1万元。2007年GDP总量达到15,058.07亿元,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14.4%,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.5%;其中第一产业2,365.91亿元,占15.71%;第二产业8,280.25亿元,占54.99%;第三产业4,411.91亿元,占29.30%;人均GDP达到16,060元,次于山西、湖北等16省份居第17位。根据出初步核算的结果,2008年河南省GDP总量18,407.70亿元,人均GDP为19,593元。
河南是中国的主要粮棉生产基地,小麦、烟草和芝麻的产量居中国第一位。

  神龙是智慧、勇敢、吉祥、尊贵的象征。河南是龙的故乡。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,在今周口淮阳一带“以龙师而龙名”,首创龙图腾,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;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,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,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,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,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“炎黄子孙”和“龙的传人”,就是因此而来。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,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,而且最为正宗。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,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,被考古学界誉为“中华第一龙”;在“华夏第一都”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,距今至少3700年,被学者命名为“中国龙”,等等。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、商、周到汉唐、明清一脉相承,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,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。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,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、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。
 汉字文化
 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,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,并对朝鲜、韩国、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,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,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。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;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;帮助秦始皇“书同文”、制定规范书写“小篆”的李斯,是河南上蔡人;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、归纳汉字生成规律、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,他在家乡完成了《说文解字》这部汉文字学巨著;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“宋体”字产生在河南开封,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。
  姓氏文化
 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,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。《中华姓氏大典》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,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,占姓氏总数的38%,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.9%以上;在当今的300大姓中,根在河南的有171个,占57%;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,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,无论是李、王、张、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,还是林、陈、郑、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,其根均在河南。近年来,河南以“万姓同根,万宗同源”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,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,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、朝觐到河南、拜祖到河南的热潮。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。